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停车——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 2019-08-29

南锣鼓巷地区停车规划项目组

阮金梅、舒诗楠、彭敏、罗丽华、崔旭川



为解决历史文化街区停车问题,北京付出了诸多努力。但由于社会各界对停车规划目标缺乏统一认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有的地区甚至本末倒置的施划了更多的胡同停车位。究竟应该如何安排胡同的空间,是提供更多的停车位,还是提供更好的出行和生活环境?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长期致力于北京老城交通研究,近期研究编制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机动车停车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成为北京市首个正式发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停车规划。《规划》为南锣鼓巷地区的停车治理提供了依据,为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1

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现状如何?



1.1停车现状


(1)停车设施供给有限


历史文化街区土地稀缺、空间局促、用地复杂,受历史原因、风貌保护等因素影响往往建筑配建停车设施和公共停车场较少,供给停车设施十分有限,胡同停车现象严重。


(2)停车供需表面失衡


历史文化街区内居住车位的服务对象应是证件合一的本地居民停车。有限的停车资源如果用于满足所有居民甚至外来人员的停车需求,必然造成供需失衡的现象。在只保障户籍常住人口停车的前提下,停车不应想当然的认为供不应求,而应对每个历史文化街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调查判定本地区的实际停车供需


对历史文化街区停车供需的长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部分街区的停车设施基本能够保障本地居民的实际停车需求,但由于认证停车需求不准确、外来车辆长期占用停车位、居民固定停车位使用率低、公共停车场利用率不足等原因,造成表象上的停车供给不足。如南锣鼓巷地区供给停车位1354个,居民登记三证合一的停车需求1171个,其中仅有924辆车夜间长期停放在该地区内。


图1 公共停车场利用率不足


(3)停车占用胡同空间


历史文化街区普遍面临的问题并非供需失衡,而是大量停车占用胡同空间。如南锣鼓巷地区,存在停车的胡同条数占比达60%,被停车占据的胡同长度占比达45%。停车占用胡同公共空间,影响古都风貌,侵蚀了原本安宁的胡同氛围,有悖于老城保护的要求。停车占用胡同消防通道,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威胁生命安全。停车占用胡同通行空间,影响交通安全,威胁行人和自行车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图2 胡同停车


图3 胡同停车


1.2症结分析


(1)胡同公共空间停车不收费,吸引大量车辆。


现状胡同内停车未落实收费政策,停车收费价格未能与停车设施类型、停车步行距离等因素挂钩,未能建立起以价格杠杆为主导的停车收费机制,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更多机动车在胡同内停放。


(2)社会停车资源的有效利用缺乏统筹。


社会停车资源未能充分用于缓解地区停车矛盾。如南锣鼓巷地区企事业单位自管自用停车位仅5%实现共享,企事业单位普遍缺乏停车位共享的意愿,在推动共享上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


(3)部分居民未形成“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法律意识。


部分居民对于胡同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仍认为胡同属于少数人拥有的公共空间,多数居民养成了利用胡同空间就近停车、免费停车的习惯。


(4)停车管理与执法力度有待提高,未形成良好的停车秩序。


停车管理机制不完善,车辆进出管理不严。公安交管部门对于支路以下的城市道路区域执法薄弱。




2

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走向何方?



2.1规划依据


北京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规划,应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保持一致,与正在编制的《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北京市停车专项规划》进行对接,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要求。


(1)《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改善背街小巷等公共空间面貌,营造宜居环境。让街巷胡同成为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的清净、舒适的公共空间。


提高智能交通管理水平,实现包括胡同在内的停车管理全覆盖,提高现有停车设施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开展停车场建设。打通未实施次干路和支路,综合整治道路空间,改善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环境。


(2)《北京市机动车停车条例》


全社会应当共同构建和维护机动车停车秩序,遵循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基本要求。


服务半径内有停车设施可以提供停车泊位的,一般不得设置道路停车泊位;不具备停车条件的胡同,不得设置道路停车泊位。


(3)《北京市停车专项规划》


发挥停车设施对城市拥车及用车的调节作用,建立与动态交通发展相平衡的静态交通发展格局。将老城地区作为停车严格控制区,建筑物配建指标采取低配建、上限管理,限制城市公共停车场的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资源的配置,鼓励绿色出行,营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2.2规划目标


(1)交通规划目标


历史文化街区应建设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兼具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安宁交通系统,打造精品胡同片区,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


交通空间以静制动:停车秩序好起来,胡同街区静下来。

交通方式快慢相宜:绿色交通快起来,小汽车交通慢下来。

交通风貌相依相融:交通与老城风貌、历史文化保护协调。

交通生活共存共生:交通空间与高品质、特色化生活空间共融。


(2)停车规划目标


历史文化街区机动车停车规划由问题导向转向目标导向,由增量规划转向减量规划,打造精品安宁街区。分成近、中、远三个阶段制定停车规划目标,逐步利用停车调控交通出行结构,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环境品质。


第一阶段:近期


适度满足户籍常住人口的停车需求,遵循减量化原则设置胡同内停车位,开展部分胡同内不停车工作,挖潜现有公共停车场潜力,严格论证新建公共停车场的必要性对于地下停车场的建设要慎重考虑,提高本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共享车位比例,适度利用腾退空间满足户籍常住人口的停车需求,实现胡同内机动车停车有序


第二阶段:中期


逐步推行胡同内日间不停车,加大周边公共停车场利用力度,大力推进共享停车,并逐步降低本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停车需求,扩大胡同内不停车范围。


第三阶段:远期


合理利用公共停车场,对本地区企事业单位的停车位进行总量控制,基本实现胡同内不停车


表1 历史文化街区分阶段停车规划目标


历史文化街区应在2025年实现远期目标,做到停车规范化、减量化、秩序化,基本实现胡同不停车。




3

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出路在哪?



3.1规划策略


(1)坚持规划引领


历史文化街区需制定具有弹性和韧性的停车规划方案,统筹区域内的停车位资源,明确规划实施路径。通过试点推动,逐步实施的方式,近中期实现胡同停车有序,稳步推进胡同不停车治理,远期基本实现胡同不停车。


(2)注重多元共治


推行“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执法保障”的多元共治工作模式。根据《北京机动车停车条例》明确各级政府停车规划管理责任。深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增强街道统筹协调力度,强化对驻区中央、市属、区属单位的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大力推行居民停车自治,利用居民议事厅等形式,积极化解矛盾,加强沟通,做好矛盾预防和教育工作。善于借助市场化力量和社会组织,推进停车规范化治理。不断强化停车执法力度,保障辖区内良好的停车秩序。


(3)调控停车需求


按照控拥有、限使用、差别化的原则进行交通需求调控。采取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适度满足户籍常住人口的停车需求,限制外来机动车辆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停放,倡导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4)统筹停车资源


近中期应以胡同停车秩序的整顿为目标,减量化施划胡同停车位,以停车空间换空间的方式,将胡同内停车转移到公共停车场、企事业单位共享停车位,逐步减少胡同内停车位。远期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功能优化、人口调控,基本实现胡同内不停车。


遵循停车共享的原则,将部分企事业单位的车位共享给户籍常住人口,有效缓解目前居民停车难的问题。应提高属地单位社会责任意识,制定详细计划推进企事业单位停车位共享。


(5)强化价格杠杆


应逐步构建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停车价格体系,发挥停车价格的杠杆作用,调控停车需求。近期可采取政府定价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停车收费价格。


3.2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居民四个方面的意识。一是“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责任意识,二是“占用胡同公共空间停车高收费”的公共意识,三是“绿色出行”的交通意识,四是“老城保护”的文保意识。


提高属地单位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以政府单位为表率优先实施车位共享,逐步推进本地区企事业单位停车位的全面共享。


(2)加强居民自治管理


注重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以居民停车自治公约为约束的自治管理体系,形成街道办事处统筹、社区牵头推动、专业机构指导、自治组织管理、居民参与的街巷胡同停车管理格局。在居民委员会的指导下,成立居民停车自管会,对区域内停车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进一步明确自治组织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方式,形成自治规程,充分发挥自治组织在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


(3)完善停车认证机制


逐步完善居住停车区域认证机制,构建停车动态监测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动态监测机动车停放情况,定期统计居民车辆停放情况,明确户籍常住人口停车需求的判定标准,精准识别户籍常住人口的停车需求。


根据停车认证结果和停车动态监测结果,对非长期停放的车辆,取消其停车认证资格。通过严格管理本地区停车位使用,逐步实现停车设施减量的目标。


(4)建立停车收费体系


树立居民停车付费意识,落实胡同停车收费政策。


遵循差别化收费的原则,停车收费价格与停车距离、停车设施类型等挂钩,胡同内高于其他区域、近端高于远端、同等条件下地上高于地下,逐步将胡同内停放车辆引导到胡同外的其他停车区域,实现停车空间换空间的目标。


街巷胡同内居民停车收费作为区政府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用于胡同停车治理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改善。


(5)运用市场化手段


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采取政府管理与企业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车辆准入管理、胡同停车管理、停车秩序维护、车位共享管理等工作。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和物业企业的作用,选择专业化组织实现自管会务实落地。


(6)强化停车执法


加强对区域内胡同、路内等违章停车的严格执法。坚持“街道吹哨、部门报道”的工作机制,落实本地区的胡同、路内停车执法工作。


推进执法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采取视频监控、非现场执法等手段加大执法力度,实现全地区、全时段执法管理,减少硬质隔离设施,达到智慧化、人性化管理目标。


(7)制定停车设施使用细则


制定公共停车场、企事业单位共享停车位、胡同内停车位、外围道路路内停车位的使用细则,明确使用对象、使用时间、收费价格等,提高停车设施的利用率,实现历史文化街区停车资源的总体统筹。




4

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治理

行在路上



4.1规划出台


针对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居民停车难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制定了《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机动车停车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东城区于7月1日发布《规划》,成为全市首个正式发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规划。


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南锣鼓巷地区将通过实现胡同不停车,还胡同公共空间给市民。未来的南锣鼓巷地区将打造成有绿荫处、有鸟鸣声、有老北京味儿的胡同公共空间,让居民重拾老北京的胡同记忆。


4.2达成共识


停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对停车问题社会各界认识不一。《规划》的编制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规划师与政府、居民不断交流、探讨,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与居民的交流中,我们对法律法规、上位规划进行了细致的解读,逐步培育了居民“停车入位、停车付费、违停受罚”的法律意识,让居民了解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发展目标和要求。我们和居民探讨了公共空间如何使用,让居民接受了胡同作为公共空间的功能定位,不应让停车成为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我们为居民进行了讲解,对停车规划目标和策略等方面为居民答疑解惑。


图4 南锣鼓巷地区公共空间讨论会

(图片来源:“魅力南锣”公众号)


图5 南锣鼓巷地区停车秩序宣讲会

(图片来源:“魅力南锣”公众号)


社会对《规划》高度关注,CCTV、北京新闻、北京日报、人民网等媒体陆续对《规划》进行了报道,加大了宣传力度,推动了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停车规划发展达成共识。


图6 CCTV新闻报道


4.3治理效果


《规划》发布以来,南锣鼓巷地区引导居民成立了停车自管会,推动了交通秩序的共管共治。正分4个区域由南向北分步推进胡同不停车,已在雨儿胡同内安装机动车禁停标识和非现场交通执法设备,实现了包括雨儿胡同、福祥胡同、蓑衣胡同、炒豆胡同和前圆恩寺胡同在内共5条胡同不停车。


图7 雨儿胡同不停车


图8 雨儿胡同不停车


东城区政府已专门协调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利用地铁8号线交通织补用地建设成南锣鼓巷南口便民临时停车场,同时协调周边设施的地下停车资源,向符合居民停车资质认证标准的车辆提供车位。


此外,南锣鼓巷地区推出了微型公交,引导居民采用绿色交通方式,减少小客车的使用。




5

道阻且长,不忘初心



解决停车之路是一条漫漫长路,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停车的困难,却忽视了未来城市和交通的发展。规划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根本,不光要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更要着眼长远,描绘美好未来。


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停车减量规划的目标,起初很多人不理解。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作为规划师,面对争议、面对嘲讽、面对阻力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经历眼前的苟且,方能看到诗和远方。


南锣鼓巷地区从胡同停车秩序混乱,到实现5条胡同不停车,是一个好的开始,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在老城更新治理之路上,需要政府、规划师和公众不断磨合、不停碰撞,达成共识、携手同行,一同期许老城一个美好的未来。




转自微信公众号: 停车规划项目组 cityif 

  • 电 话:0510-68799229 / 13901511691 / 19817483855 / 18800543297
  • 邮 箱:urbanspace@sina.com / 469189419@qq.com
  • 地 址:无锡市滨湖区(国家工业设计园)隐秀路813号喜年中心A栋19楼
  • 版权所有 © 无锡城市空间规划设计院
  • 高端网站设计:海之睿
wow.js